![]() |
近年来,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塘坊镇大株村坚持党建引领,通过“用活一座戏台、建好一处阵地、打造一支队伍”,在典型引路、敬老护幼、志愿服务等方面下足“绣花”功夫,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,文明之风已吹遍大株街头巷尾。
一座戏台 身边典型口口相传
塘坊木偶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起源于汉朝,流传至今,深受塘坊群众的喜爱。每年农历七月,大株戏台都有开展木偶戏表演的习俗,戏台成为村民最聚集的地方。
以往,大株村戏台上只展演木偶戏和一些普通戏曲节目。为用好戏台这一阵地资源,大株村积极探索,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形式,将“传统戏台”变成“莲乡新风讲台”,以“文化+戏曲”的方式,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,在潜移默化中把党的政策、红色故事、身边典型口口相传,使宣讲“讲得敞亮不空洞、演得精彩不枯燥、看得过瘾不乏味”。
“大株老人唐辉香,他的名字响当当;疫情期间能顶上,昼夜值守美名扬。”唐辉香是大株村的八旬老党员,疫情期间,他主动担当,在营下路口卡点值守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,被评为“全省抗疫优秀志愿者”。文艺表演者们将他的事迹编排成顺口溜,在大株村戏台上进行表演宣传。
如今,这座戏台已成为大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舞台,一项项党的政策、一个个红色故事、一件件身边典型事例在这里传唱,获得了群众一致好评。目前,已开展各类宣讲活动80余次,受众1000余人次。
一处阵地 关心关爱一老一小
走进大株村“莲乡敬老堂”,3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多套桌椅,老人们端着盛有红烧猪肉、水豆腐炖鱼、清炒油麦菜的餐盘,三五人围成一桌;吃完饭后,老人们像往常一样在棋牌室内娱乐,有的围坐在一起下象棋、有的看电视、有的在“三长”志愿者的帮助下和儿女视频通话……
为解决老人吃饭问题,大株村采取“集体经济收入保障为主,政府补助、乡贤捐助、个人支付为辅”的方式,建设了集食堂、讲堂、议事堂为一体的“莲乡敬老堂”,为50余名70岁以上老人提供助餐、休闲、娱乐等服务,定期组织村干部、农村“五老”和村民商讨村级事务,截至目前,共开展“莲心议事会”12次,解决村级事务120余件。同时,为解决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的问题,建设了“留守儿童之家”,为他们提供亲情陪伴、情感关怀、自护教育、励志教育、红色教育等关心关爱服务,精心呵护他们健康成长,目前,已累计开展读书会、助学送教、手工制作和科技大篷车等活动40余次。
如今,大株村“莲乡敬老堂”每天有30余名老人用餐、“留守儿童之家”每天有10余名儿童参加活动,用实际行动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。
一支队伍 文明之花处处绽放
“因身体不适,行动不便,这几天需要提供送餐服务”“我不在家里,母亲需要买点降压药”……这是群众近日在大株村“三级”微信群发布的需求,“帮帮帮”志愿者们在得知情况后,第一时间上户帮助解决。
“群众再小的事也是大事”,这是大株村村干部的共识。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,大株村围绕“帮助谁、怎么帮、帮什么”,组建了“帮帮帮”志愿服务队,依托农村“三长”联动机制,深入开展孝善敬老、助学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,引导群众讲文明、树新风。将全村划分为13个网格,安排30名党员志愿者对网格内的残疾人、留守儿童、孤寡老人等重点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摸排,建立88名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台账和11项志愿服务需求清单,涵盖农业生产、卫生清扫、帮办代办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。
在早稻种植时节,村民唐传尧家因缺乏劳力,12亩水稻无法及时完成移栽。了解这一情况后,该村立即组织“帮帮帮”志愿服务队开展助农服务,解了他的燃眉之急。截至目前,大株村“帮帮帮”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6次,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难题180余件。
如今的大株村,文明之花处处绽放、好人好事随处可见、志愿服务蔚然成风,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甜蜜的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