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“好!”随着红绸缓缓滑落,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的奖牌赫然显现,围观的干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近日,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宋溪镇田东村获第九批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,武宁县司法局与宋溪镇干部共同揭牌。这也是该镇继王埠村成功创建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后,再一次获此殊荣。
近年来,宋溪镇积极探索推进“党建带群建,群建促共建”乡村治理模式,创新提出“1+3+N”工作法,为宋溪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,先后荣获了平安九江建设示范乡镇、九江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、九江市普法工作先进集体等。
一大早,宋溪镇田东村村民王贤文就来到村委会,把村干部冷卫卫拉到一边:“小冷,你来帮我评评理,出嫁的女儿不用赡养父母的吗?”
王贤文家有兄弟姐妹6人,其中兄弟三人,姊妹三人,除去因病去世的一位,五兄妹因80多岁的母亲的赡养问题起了矛盾。儿子认为既然都是子女,大家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,女儿认为出嫁女没有赡养义务。双方因此争执不下,来到村里寻求帮助。
作为一名村干部,冷卫卫经常要处理一些村民纠纷。2022年,他被村里选为“法律明白人”后,经常参加县司法局及镇村组织的司法培训,重点学习了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,自己也购买了一些法律书籍。每次需要调解邻里矛盾纠纷,他都会从法律中寻找依据。
听了王贤文的诉求,冷卫卫找了一些相关的案件,上王贤文家做思想工作。通过现场讲解,及具体案例分析,王贤文家的兄弟姐妹们了解到子女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,并根据各自的家庭情况,终于达成了一致。
宋溪镇常住人口有13000多人,像冷卫卫这样在县司法局注册的“法律明白人”共有1286名。按照冷卫卫的理解,“法律明白人”要起到示范作用,引导大家尊法、学法、守法、用法。
近年来,宋溪镇积极推进“法律明白人”的培育工程,重点在村干部、人民调解员、网格员、村民小组长、退伍军人和“五老”人员中遴选“法律明白人”,并进行培训,逐步建立起覆盖全镇的“法律明白人”队伍,化解各类纠纷矛盾84件,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100%,化解回访满意度100%。
从2022年开始,田东村12组村民王贤亮每年都会收到一笔10000多元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专项款。说起这笔钱,王贤亮就有说不完的话:“幸好村里及时处理碛溪山的林权纠纷,要不然,我们也得不到这笔钱。”
碛溪山因为40年前的林权纠纷,27000亩林场权属争议,近50万元天然保护林工程专项款也没有办法分到群众手里,而且会因长时间滞留镇里,而被省有关部门收回。群众意见很大,屡次上访,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。为解决这一矛盾,宋溪镇会同县自然资源局、县林业局等部门,充分发挥镇村德高望重的老干部、老教师、退伍军人等乡贤作用,采取分个讲话,终于达成一致意见,把27000亩分到4个行政村、20个村民小组群众手中。按规定,王贤亮一家6口人,每年可分10000多元的天然保护林专项款。
基层社会治理归根结底是关于“人”的治理,宋溪镇将30名综治网格员、33名生态管护员、6支共160余人的群防群治队伍进行统筹,利用“天网”“农村雪亮工程”“平安乡村”“鹰眼”等160余台联网治安探头的防控体系,做到了全天候全区域的巡视巡查,进一步织密社会治安网络,为“双提升”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。同时,将200余名交通劝导员、130人的民兵应急队伍、10人的行政综合执法队、350余人的“红色蒲公英”网格小分队等力量进行整合,由镇平安建设指挥部统筹安排、统一调度,在社会面稳控上真正实现召之即来,来之能战,战之必胜,为宋溪社会面稳控保驾护航。
“李姐,我今天上街,有需要我帮你带的东西吗?”一大早,宋溪镇王埠村村民高稳良就询问同村的李若莲老人家。64岁的高稳良是个水电工,几乎每天都会出门做工。而75岁的李若莲儿女都在外地打工,自己独居在家,村里离集镇远,家里买点东西都不方便。高稳良就主动提出帮李大娘购买东西。
村里的留守老人多,无论是谁跟高稳良打个招呼,高稳良都会不厌其烦地帮他们带米、油、菜等生活用品,拿快递等。谁家的水管爆了,谁家的电路坏了,高稳良都会无偿帮村民维修自来水、安装水表、检修电路、更换电泡……
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促进村民群众“养成好习惯、形成好风气”,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,宋溪镇利用“公德银行”的价值导向作用,以“公德积分”引导村民“积极行好事,争相存公德,欢喜换奖励”,厚植乡风文明土壤,撬动乡村治理改革,着力构筑起文明新村、善治乡村新格局。高稳良每月都有20至30元的积分,可以在公德银行领取20至30元不等的生活用品。2022年全镇兑换公德积分12000余分,进一步培养了“崇德向善”良好乡风。
同时,通过建好“党建+颐养之家”,有效地将老年群体的幸福转化成了社会的和谐,全年服务老人3800余人次,涉老年群体矛盾纠纷比例同比下降了60%。镇里还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壮大志愿服务队,做好志愿服务,常态化开展政策、环境整治、扶弱帮困等志愿活动1000余场次,形成了弘扬好人善举乡风的良好氛围。(吴杨、余慧琳)